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鞍山KTV招聘网 > 鞍山热点资讯 > 鞍山学习/知识 >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 注,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 注,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

2022-12-20 14:43:51 发布 浏览 263 次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63注。 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创建于洛阳之白马寺,为佛教传播入中国后最早之寺院。其后汉晋间各地多有以“白马”命名之寺院,此处白马寺当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第二章。

将:与。 冯太常:名怀,字祖思,东晋长乐(今陕西石泉)人。仕至太常、护国将军。

卓然:高超貌。 标:揭示。 表:外面。刘注引向子期(秀)、郭子玄(象)《逍遥义》曰: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今译见下附录一)

刘注又引支氏(遁)《逍遥论》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今译见下附录二)

按:两晋名僧风格,酷肖清谈名士,佛义玄风,共为流行。而名僧又以中国原有思想资料与佛书义理相比拟配合,目的在使人了解信从佛教,同时亦成为清谈内容。支遁说《逍遥游》即此意。《逍遥游》是庄子宣扬追求绝对自由之代表作。魏晋玄学家宣扬精神自由,主张摆脱名教,符合自然;而向秀、郭象之注,认为一切有待之人物,只须安于性分,即为逍遥。支遁所注,更进一步,认为逍遥乃指“至人之心”,只有无待的至人(圣人)才能逍遥,只有至人之心(精神状态)才是逍遥。即至人精神游于无穷之境,随万物而变化,不脱离物又不执着物,而主观上又无所为;精神自足,则无所不通,无所不适,应变无穷,始为逍遥。此则向秀、郭象所未曾拈出者。

《庄子·逍遥游篇》,长久以来是难解之处,也是各知名贤达共同钻研玩味的,但是谁也不能超越向秀、郭象的注释义理。支道林在白马寺中,与太常冯怀共同谈论,就谈到过《逍遥游》。支道林见解高超,能够在向、郭二家之外揭示新理,所立异义,不同于一般名流,都是那些名流贤达研讨玩味而不能得到的。后人就采用支道林的义理。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