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朱熹认为,由于人们对“中庸之道”的内容及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施行。因此,要真正能自觉在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就必须对“中庸之道”彻底领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2]。”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施行了啊。”
[]其:表推测的语助词。
[2]夫(fú):语尾词,表示感叹。
【导读】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力行“中庸之道”。因为他要管理好平民百姓,必须做到豁达大度、胸襟宽阔;他处理问题,必须做到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历史上的舜,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体察民情,还能包容别人的短处,颂扬别人的长处,真正把握好事情的两个极端,然后加以折中处理,因而深得民心。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不宣扬人家的坏处,只表彰人家的善行。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
[]知:同“智”。
[2]迩言:浅近的话。迩,近。
[]执其两端: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
[]用其中:(权衡事物的两端后)采纳适中之处加以运用。
[]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
【导读】 孔子在前面两次感叹“道之不行”,在这一章他再一次表露出“中庸之道”难以推行的心情。他也深知,人们都以为他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可要时刻做到中庸,他竟不能坚持一个月,就像有时明知道会遇到祸害却不知避让一样。孔子在此以己自况,教育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要被聪明所误,因为你有时是自投罗网却不知道。可见,真正要持守“中庸之道”,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既然“中庸之道”如此难以推行,为什么孔子又要极力推行呢?因为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好原则,即使我们不能时刻做到,也要努力去做,要尽量去靠近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提高。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2]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