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道林支遁见《言语》 注,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63注。 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创建于洛阳之白马寺,为佛教传播入中国后最早之寺院。其后汉晋间各地多有以“白马”命名之寺院,此处白马寺当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第二章。
将:与。 冯太常:名怀,字祖思,东晋长乐(今陕西石泉)人。仕至太常、护国将军。
卓然:高超貌。 标:揭示。 表:外面。刘注引向子期(秀)、郭子玄(象)《逍遥义》曰: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今译见下附录一)
刘注又引支氏(遁)《逍遥论》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今译见下附录二)
按:两晋名僧风格,酷肖清谈名士,佛义玄风,共为流行。而名僧又以中国原有思想资料与佛书义理相比拟配合,目的在使人了解信从佛教,同时亦成为清谈内容。支遁说《逍遥游》即此意。《逍遥游》是庄子宣扬追求绝对自由之代表作。魏晋玄学家宣扬精神自由,主张摆脱名教,符合自然;而向秀、郭象之注,认为一切有待之人物,只须安于性分,即为逍遥。支遁所注,更进一步,认为逍遥乃指“至人之心”,只有无待的至人(圣人)才能逍遥,只有至人之心(精神状态)才是逍遥。即至人精神游于无穷之境,随万物而变化,不脱离物又不执着物,而主观上又无所为;精神自足,则无所不通,无所不适,应变无穷,始为逍遥。此则向秀、郭象所未曾拈出者。
《庄子·逍遥游篇》,长久以来是难解之处,也是各知名贤达共同钻研玩味的,但是谁也不能超越向秀、郭象的注释义理。支道林在白马寺中,与太常冯怀共同谈论,就谈到过《逍遥游》。支道林见解高超,能够在向、郭二家之外揭示新理,所立异义,不同于一般名流,都是那些名流贤达研讨玩味而不能得到的。后人就采用支道林的义理。
- 有关《王制》的作者与成书的时间向来众说纷纭尤以下列五种说法最[图]
- 程子说“‘身有’之‘身’当作‘心’”[图]
-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冬[图]
- 其言会伐宋何?后会也秋七月荆入蔡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图]
- 《象传》说地中蓄积着很多的水这种情况象征着兵众和军旅之事君子[图]
-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 注,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图]
- 知知谓知而又知即不断地去了解、认识不断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理[图]
- 《举贤第十》继续论述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告诫君主要警惕“有举贤[图]
- 贾卖引申为付出溯,源春秋末期晋国霸业渐衰齐国趁机出兵攻打晋国[图]
-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