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制》的作者与成书的时间向来众说纷纭尤以下列五种说法最
有关《王制》的作者与成书的时间,向来众说纷纭,尤以下列五种说法最为流行:其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谓是篇为汉文帝于前元十六年(前一六四年)命博士诸生所作。其二、据郑玄、任善铭之见,此篇作于孟子之后的战国末期。其三、孔颖达认为《王制》是作于秦汉之际。其四、康有为等人则认定此篇是孔子改制之作。其五、当代学者王锷认为《王制》成篇于战国中期,孟子之前。以上五说,除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被公认为无稽之谈外,《王制》之成篇,以“战国后期说”最为人所接受。
从来读《王制》篇的,大都着眼于个中的“政治”意义。当然,若说本篇与《尚书·洪范》、《周礼》一样,都是古代政治制度的设计蓝图也未尝不可。然而,若以现代人的眼光观之,在政治方面,《王制》讲礼乐教化,民本思想,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平衡,富而后教等。在教育方面,如重视习性相成,因材施教,重视品德教育,敬老尊贤,同情弱势社群等,仍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君王制定俸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等。诸侯国的上大夫(即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是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 [] ,附于诸侯,曰附庸 [2]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 [3] ,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4] 。
不合:不朝会。
附庸:附属于诸侯国的小国。
三公:天子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即太师、太傅和太保。或说为司马、司徒和司空。
元士:上士。天子的田有千里见方,公爵侯爵的田有百里见方,伯爵有七十里见方,子爵男爵有五十里见方。不足五十里见方的,不能朝会于天子,附属于诸侯国的,称为附庸。天子的三公所占田地,比照公爵、侯爵,天子的卿比照伯爵,天子的大夫比照子爵、男爵,天子的元士比照附庸。
- 有关《王制》的作者与成书的时间向来众说纷纭尤以下列五种说法最[图]
- 程子说“‘身有’之‘身’当作‘心’”[图]
-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冬[图]
- 其言会伐宋何?后会也秋七月荆入蔡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图]
- 《象传》说地中蓄积着很多的水这种情况象征着兵众和军旅之事君子[图]
-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 注,白马寺佛寺名原指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图]
- 知知谓知而又知即不断地去了解、认识不断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理[图]
- 《举贤第十》继续论述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告诫君主要警惕“有举贤[图]
- 贾卖引申为付出溯,源春秋末期晋国霸业渐衰齐国趁机出兵攻打晋国[图]
-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图]